当前位置:首页 > 心理文章 > 儿童心理咨询 > 详细内容
孩子为何浑身是“病”
发布时间:2011/5/5  阅读次数:2250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       小克是个留守儿童,灵气的眼神让你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问题。爸爸妈妈从外省老家到福州打拼已经8年,将他寄养在爷爷奶奶家。老人宠爱孩子,万般呵护,不让小克出去跟同学伙伴玩耍,在严格规范的家教令小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,同时也慢慢由一个小时候活泼天真外向的孩子,变成一个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的孩子。

       直到年前期末考试前的一天,小克突然头晕头痛难忍。爷爷奶奶带去检查没有什么说法,吊瓶打针之后略有缓解,但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考试。父母无奈只好在春节未到之际提前回老家,带着小克开始辗转两个月的治疗。令父母不解的是,孩子的病非但没有治好,反而越治疗越多了。症状缓解后的小克,成天由父母陪着,但整天不断报告身体不适,从头到脚几乎每一处都说过。父母则忙着嘘寒问暖,端汤送水,紧张的照顾着孩子。

       万般无奈之下,父母带着小克来到打工地福州,打算治疗好孩子的病后再送他回老家读书。可是小克的病似乎越治疗越复杂了。孩子报告的症状很严重,很痛,很不舒服,但到了医院一检查又没什么不正常。以至于父母怀疑孩子是装病不愿去读书。先是旁敲侧击的教育他要以学习为重,要考虑到爸爸妈妈的难处,不要那么任性。孩子却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的感受,听不进去父母的说法,变得情绪烦躁,不愿跟父母多交流。现在呆在福州的家中,整天除了看电视就是哭喊着这里不舒服,那里痛。搞得父母无法安心工作,非得抽调一个人陪着他才行。

       听上去,这个孩子似乎有比较明显的疑病观念,但是如果这个判断给了孩子,是不是会使他“更有理由”感觉到身体的不适感呢?这种躯体的敏感性是否来自某种心理压力呢?亲子之间的什么令孩子的“病”获得了能量呢?看来还得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感觉,我请父母暂时离开咨询室。

       在跟孩子单独交流中,他不断申明那些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是真的,可是爸爸妈妈不相信,这是他目前最最不舒服的地方。谈到自己的“病”,孩子希望早点好,早点去读书。当我让他做一个游戏,用不同的颜色来代替他跟父母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日子,孩子选择了红色代替跟父母在一起的日子,用深紫色代替没跟父母在一起的日子。我问他这样选他是什么感觉?他说:虽然现在他们不相信我,我不舒服,但我还是觉得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比较开心。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,人觉得很暗。

       “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,人觉得很暗”这句话触动了我,我们开始畅谈那些留守日子里的感受:爷爷奶奶和老师总是希望我读好书,我也知道要读好。可是,那生活太不好了。他们只知道我成绩还好,不知道我心里不舒服。在老家什么都不能做,没得玩。

       “你时常想爸爸妈妈吗?”我问,孩子没有回答。“那些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,你会怎么陪伴自己?”我继续引导他表达,孩子的眼圈开始湿润。

       “你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” ……

       “你感到孤单” ……

       “你的盼望一直都没有变成现实,你感到一次次的失望”……

       沉默中,我的话语导出了他的泪水。此时,我让父母进入咨询室,一左一右坐在孩子两侧,搂住孩子的肩膀。

       “在你们离开孩子外出的日子里,孩子多么想念你们,好孩子,很久很久没有跟爸爸妈妈亲密了,很久很久没有爸爸妈妈抱了。来,抱抱你们的孩子吧。”父母在我的示意下将孩子拥入怀中,孩子开始哭泣……

       从父母怀里抬起头来的孩子,已经可以跟我探讨自己的“病”的成因了。我们这样解释这种“病”:爱的渴望被压抑下去,压抑下去,最终化作一种力量“让身体生病”,而这个“病”作为一种呼唤爱的“工具”来获得父母的陪伴和关注。

       接下来是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和给父母的一系列“爱孩子,并让他感觉到爱”的建议:

1、相信孩子的诉说是真的,并鼓励孩子自己去应对;

2、多拥抱孩子;

3、第一次咨询结束,一家人开开心心离开了工作室。

       一周后一家人再次来到工作室,这次报告的情况大不一样了:孩子除了胃不舒服,消化不良,其他的“病”基本不再生。咨询师鼓励表扬了孩子和家长的进步,经过继续的外化训练和情绪宣泄练习,继续鼓励父母去倾听陪伴孩子。

       后来的几次咨询孩子已经回到老家开始读书,是在电话中进行的,主要跟孩子讨论一些跟同学老师相处的问题,孩子感觉自己有收获,生活变得有趣了。而他的父母已经学会一整套身处异乡却能保持亲子情感联结的方法,孩子感觉父母一直在身边。

       咨询关系结束了,孩子基本走出困境,但给我带来的思考很多

       首先,外出父母如何跟留守儿童保持情感联结大家也许感兴趣,这些方法说起来实在简单:经常打电话给孩子,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和不快,向孩子倾诉自己的思念,跟孩子分享各自的生活感受,送礼物给孩子,跟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并请老师经常反馈父母的关心给孩子……就是做到“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存在,感觉到父母的爱”这也许是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都需要做的,但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做,有多少父母做到了。

       其次,这个案例要是用诊断学的眼光来看,那一定是问题多多的,而咨询师的“诊断”一定逃不开“疑病观念”“躯体化”“焦虑”“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”等专业词汇。如果是这样,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呢?眼下某些医院专科的心理治疗过分看重诊断,偏废了倾听和咨询关系的重要性,忽略了人作为一个向上生长的个体的正向资源和潜能,把人当做“有病的”来治疗,动辄冠以“某某症”施以“某某药”,当事人带着自己“有病”的观念辗转治疗而效果往往很难有保证。这些思路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调整了呢?

       最后,祝愿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!

转自互联网

思维尔青岛心理咨询:从心开始让人生更美好

青岛心理咨询:0532-85775769        88688578

心灵救助 | 网站地图 | 合作加盟 | 关于我们 | 免责申明 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
青岛心理咨询预约电话:0532-88688578    0532-85775769    QQ在线:2849099332      邮箱:siweier@yeah.net   
地址: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1号2号楼17C(滨海花园 海丽楼17楼C户)      版权所有:青岛思维尔健康咨询有限公司      ICP备0905601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