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常遇到这类问题:明明抱有好的意愿做事,却得到别人的否定。在我们自认为是雷锋的时候,别人却认为我们多管闲事或沽名钓誉,这是让人不悦且感到疑惑的。当我接触到心理学后,了解“共情”这个概念时,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困惑,也真正踏出了助人的第一步。
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,作为探索内心、挖掘智慧、放射人性光芒的一种方式,我认为是必须的。共鸣的光芒会照到我们身边的人,这是利己并十分利他的。然而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们不可能去经历所有的情绪,不可能有足够多的经验来应对求助者。怎样更好地达到“共情”,这些天我在思维尔学习了很多,也思考了很多,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个初学者的感受。
一,共情是一种态度,一种对人性中所有情绪包括残忍、自私、愤怒的内心接受和设身处地的情绪释放感受。对于求助者,他们是视我们为有别于朋友和亲人的旁观者,我们于他而言可能是唯一的出路。在他们开口之前,我们表明自己的道德标准或者情感依据,那么,他们无非是多了一个批判者,求助还有什么意义呢?
二,共情也是一种能力。我们经常会很主观地表达自己地的想法,但如果让你对他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,应该是件很难的事。不是说我们不愿意去做,只是我们经常会跳出对方的角度,以一个相对客观的旁观者去感应。在言语上,即使对方需要我们的安慰和劝导,我们也会经常以“我”为出发点来表述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处于问题中心,当旁观者规劝、安慰时,我们依然感觉自己是孤独的,依然需要一个人独自去面对所有问题。瞬间的喧闹不能替代内心的孤单。
其实,我个人感觉,共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。我有时在看电影时,看小说时,常会不由自主地会进入角色,用即时即景的内心感觉来体会角色的情绪。说起来很容易,但真正做起来确实很难,特别是你从未经历的心路旅程。
在日常生活中,也需要我们擅于利用共情。共情能使我们理解某些看似不解的行为,和朋友、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很好的沟通,在融入社会时更为容易。影响力和共情之间有着很微妙的联系,共情能力较强的人更容易提高他的影响力。我们可以尝试在任何时刻进入共情体验,在尝试的过程中,你自身的能量不断积累,而当能量累计到一定程度之后,我们对于共情的体验应该就是信手拈来了。
能力和能量是相互的,我已经感觉到了。你感觉到了吗?
When you listen with empathy to another person, you will give that person psychological air.
当你带着共情倾听一个人的时候,你实际上是在为他提供心理氧气。
——Stephen R. Covey